2)第321章苏离给出的解释二_异界浩然正气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言行不可不严格谨慎,不可不努力。

  《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需修养仁义礼智勇。

  《中庸》认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点就懂得了如何修身、修道了,那将自然会管理人、管理国家和谐天下了。

  一个管理国家、安定天下的人,修了道,要笃行,要事事处处系统而一贯地行道。

  《中庸》为此提出了治国安天下均需持之以恒的九方面: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大臣(敬重大臣)、体群臣(体恤众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各种工匠)、柔远人(优待远方来的客人)、怀诸侯(安抚诸侯)。

  这些做到了才算笃行中庸。

  《中庸》云:“诚者……故时措之宜也。”中庸之要在于诚。

  《中庸》提出了“诚明”之论。其认为自然之诚,自然就明,这是天性。人为的使人明白诚,这就是教育。

  天道人性合而为一,化育相参就是诚。或虽偏于一隅,持一技之长而乐守不移者,亦可谓有诚。久而久之,大而广之,自然近道。《中庸》一书并未对“诚”下明确的定义。

  综观《中庸》全书,当为修道之透意。透,即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的程度。至诚可以出神入化,精识万事万物之理。

  修中庸之道达到诚时,自然合乎万物之道、万时之道。无论万事万物如何变化,时间如何推移,大道总是适合其用、适得其宜。

  一贯的融通,道才能久远适用,甚至可以“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之所以为天,就在于天庄穆岿然、永不停止,就在于天永远是诚、是纯。

  贤人君子就应该秉承天道而行,“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能如此作为者就是当之无愧的贤人君子。当然,君子贤人还要做到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中庸》要人们不固守废弃之事理,要因时而宜,又不要丢掉了基本遵循,即不要失去中庸之道。要包纳多元思想,要宽容道不同者。这才是中庸之为大,得到君子胸怀之为广。

  《中庸》提倡人们以“中和”为本,各安本分,各负其责,“无过无不及”地忠于职守,不越规范,不犯上作乱,不标榜各自的

  第321章苏离给出的解释二(第2/3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劳绩和功德,而默默地为自己修养中庸之德而欣慰,以此酿制天下的和谐与安康。

  《中庸》既是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又体现了做人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人们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老师说的,就是老师个人对《中庸》思想体系的总体概括,至于今后学习中,你们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毕竟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老师说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正所谓天下学问本无高低,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你们明白了吗?”

  “学生谨记老师教诲。”

  “好了,今日天色不早了,大家早点休息吧!”

  苏离说完,揉着有些发晕的头出了书房,看来,这晕一次后还真的不会那么简单就解决。

  请收藏:https://m.mzyh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