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三十二章 探讨诸多问题,地方发展方向_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件大事,至于地方发展的问题,也是两眼一抹黑。”

  “另外我再补充一点,很多官员想施政,地方上也经常有阻力。如我之前在歙州任职,发现当地农业并不发达,山多林密地少,百姓难以自给自足。”

  王安石说道:“不过我注意到当地茶叶很好,其余木材、桐油、漆料、矿产、药材丰富,我就想因地制宜,改田为茶。可当地百姓却十分抗拒,因为他们不清楚这会是什么结果,万一茶叶种好了却没有销售出去,那就仅剩的粮食也没了,活活饿死。”

  他叹息了一句,继续道:“而且当地交通非常不便,在深山老林当中,即便有地方特产也难以运出来,我就想鼓动大家修路,等路修好了再种茶叶,百姓们还是不愿意啊。他们认为修路耽误耕作,且道路修通困难,哪怕官府出钱也少有人应答。”

  “不错,这些都是地方官员不能带领地方发展的通病,我觉得也不能全怪地方官员无能。”

  “确实如此。”

  赵和陈希亮二人也表示赞同。

  杨告和杨察当初一个是淮南的发运使,一个是宿州通判,看似两个都在地方,但那都宝元年间老黄历了。

  后来赵骏发现了人才,没过多久就调到了中央去,很少在地方上任职。

  相反王安石、苏涣、李孝基等人则是康定庆历年的进士,直到现在还在地方上当知州,经历过各种新政,自然也能理解地方官员的难处。

  “嗯。”

  赵骏点点头道:“你们提的建议都非常有建设性,我会记录下来,综合一下大家的考虑,以此出台新的政策。”

  他想起了后世。

  后世很多县都会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像著名的曹县就是棺材之乡,寿光蔬菜之乡,东明西瓜之乡,洛川苹果之乡,高阳纺织之乡等等。

  现在官员的问题是,一任期太短,即便有施政方向和理念,也因为任期而容易被耽误。

  二是缺乏这样因地制宜的高素质人才,不容易找到适合当地的经济产业链。

  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百姓靠地吃饭,很多经济作物若是在交通发达的地区还好,若是在深山老林里,百姓担心改稻为桑,改稻为茶,万一销路不好,那吃饭都是问题。

  所以综合多方面问题叠加,自然也就造就了很多地方的州县发展并不顺利,往往只有一些特殊地区有产业形成。

  比如河北武安、从原来的姜店镇升级为县的河南平顶山县、山西阳城等。

  这些地方多是产煤、铁的地区,由各路转运使响应朝廷号召,在本路寻找煤铁石灰等资源丰富产地,建立钢铁厂、水泥厂、砖石厂等等,属于资源型工业城市。

  一旦资源耗尽或者处于战略要求暂停开采,就容易像后世内蒙鄂尔多斯,东北鹤岗这些地方一样,很快变成一座空城。

  大宋现在正处

  请收藏:https://m.mzyh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