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1章 《福贵》的收益_重生乡村文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番,而且毛学东还正好是主管文宣教的。

  在这一点上毛学东的认知是无比清醒的。

  第一,因为他和何平的关系,即便是出于避嫌的考虑也不应由他来宣传何平的先进事迹;

  第二,韩屯的发展多多少少有打擦边球的嫌疑,尤其是在风气保守的东北。把他们的事情拿到台面上说很容易引起一些麻烦,不如就这样低调发展为好。

  但事情的发展往往就是这样,与人的预料背道而驰。

  《营城日报》对何平的采访引起了金州地区的《半岛晨报》的兴趣,毕竟这是写出了风靡全国的《福贵》的作者的采访,《半岛晨报》在看到了《营城日报》的内容后,给《营城日报》编辑部去电想转载《营城日报》关于何平的两期报道,《营城日报》欣然同意。

  于是乎,何平的名字便这样堂而皇之的走出了营城地区。这年头报纸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毛学东作为一县主官,很快便得知了这个消息,他苦笑了一声,让底下人不要跟风宣传,低调行事。

  底下人只当是毛县长高风亮节,极力避嫌。

  这些事,何平这个当事人是丝毫不知情的。他一个住在山沟里的人,如果没有人提醒哪里会知道外面报纸会报道些什么内容。

  等到身边有人注意到《半岛晨报》的转载报道,给他说起的时候已经是大半个月之后的事了。

  何平听李峰说起这事之后也没有太过在意,不就是份报纸转载报道嘛,他又没有想过出什么大名,在乎那个干什么。

  他现在一门心思扑在养鸡场和养猪场的孵化、繁殖上。

  第一批滨白蛋鸡的鸡仔已经孵化出来了,长势喜人;养猪场的母猪也都进入了预产期,即将生产。

  何平每天就在养猪场、养鸡场、家,三点之间来回穿梭,忙碌且充实。

  期间王抚又来了一次信,告知他《福贵》加印的消息,算上这一次的加印,《福贵》的印刷数量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册。

  这年头也没什么实时的数据统计,但按照现在的势头,应该不会有滞销的情况,这一百二十万册就是实打实的销量。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狂销百万册的销量奇迹,只有在严肃文学蓬勃发展的八十年代才有可能实现。

  何平这个幸运儿也算是搭上了时代的火车头,享受了一把红利。

  何平收获的当然不光是红利,还有稿酬。

  《福贵》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稿酬标准是千字十块,仅这一项就收获了来自《人民文学》的稿酬2960块钱。

  之后《福贵》又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给何平的稿酬标准是10%的印数稿酬,也就是说每卖出去一册《福贵》,何平就可以收获10%的稿酬。

  《福贵》小说的定价是两毛钱,按照这个计算公式,到目前为止何平的稿酬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万8千块钱。

  不过这个时候出版社的统计周期和付款周期都是三个月,他到现在为止还没见到过出版的一分钱呢。

  想想再过一段时间又能收获一大笔小钱钱,何平的心情变美丽了很多。

  连带着李拓来信请他帮忙的事也没那么烦心了。

  请收藏:https://m.mzyh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