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45章 探访作家村_重生乡村文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宿舍内部管理比较严格,但只要有熟人带着基本就可以来去自如。

  记者进入图书城内部,感叹于这里的装修精美和藏书丰富,同时他还发现了这里的阅读氛围非常好,不提借阅室里的安静,连自习室里都坐满了认真埋头学习的人,这些人里不分男女老幼。

  在图书城转了一圈,记者通过图书城的后门进入了园区内部,他第一时间就发现了图书城外立面上的立体壁画。

  有意思!

  他当记者这么多年也算是走南闯北见了不少世面,可这种艺术形式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很有报道的价值,顺手用相机记录下这逼真的壁画。

  顺着宽阔的主路朝作家村内部走去,刚开春不久,作家村内的景致刚刚泛绿,别人口中的美景没见到,不过记者被一路上的雕塑、壁画以及景观吸引住了目光,流连了很长时间。

  走到主路尽头,记者被一座岗亭拦住。

  “同志您好,这里是非公开场地。”门口的保卫打远就看见记者一路左顾右盼的走过来,一看就是游客。

  记者没想到会遇到阻拦,他掏出自己的记者证,说明了自己的采访意图。

  “不好意思,我们这里是非公开场地。如果您有采访需要的话,可以到图书城的管理处联系我们作家村的领导,约定采访时间。”

  保卫很有礼貌,阻拦记者的同时告知了他进入作家村内部的方法。

  记者并没有对保卫的阻拦恼怒,人家也是尽职尽责,他只是有些烦闷还要回头跑一趟申请,也不知道要耽误多少时间。

  他刚转身,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从身边经过。

  “马原!”记者叫了一声。

  马原听见有人叫他的名字,本能的回头,“你是?”

  记者高兴的说道:“我是《青年报》的吴同之,以前跟同事一起采访过你。”

  记者说完,马原回忆了一下,眼前这张脸跟记忆中的印象重合,脸上露出了笑容。

  “原来是你啊!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我过来采访。”

  “你这是……”马原问道,刚才见他转身作势要走。

  “刚才保卫同志说我得去图书城申请一下才能进入作家村。”

  马原说道:“害,不用那么麻烦,你跟着我走吧!”

  马原带着记者走到岗亭处,跟保卫说了一声,“骆师傅。这是老熟人,我带进去了。”

  这次保卫没说话,朝着马原点点头,目送两人进入园区内部。

  “你们这里管理还挺严格的。”

  吴同之走在马原的右侧,好些年没见,马原的长相没啥变化,浓眉大眼、鼻直口阔,可能是这几年的生活环境好了,所以整个人发福了不少。

  “以前不这样,这岗亭是后来设的。原来我们这里有名的作家少,没人在意。现在发表、出版作品的作家越来越多,对我们感兴趣的读者和好事之人也越来越多,园区有一段时间闹得乌烟瘴气的,只好加了这么一个岗亭。也不严格,只要是有我们这些内部的人领着就没人拦着。”

  原来是这样。

  两人又闲聊了一些近况,主要是吴同之这位记者问,马原在答。

  请收藏:https://m.mzyh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