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章 现代女性的审美观_女性心理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审美观的含义和特征

  (一)审美观的内涵

  审美观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客体的审美价值的总的评价和看法,即人们对审美中有关美、审美、美的创造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人们的审美行为的内化与提升,是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审美观在审美活动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与反映。正确的审美观是指导个体科学地进行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正确的审美观的指导下,个体才能获得有价值的审美感受。否则,人的审美活动就会陷入盲目、低级趣味,甚至严重影响个体的健康发展。

  (二)审美观的特点

  审美观作为存在于社会群体精神文化中的一个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历史条件,人的审美观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审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和个体性的特点。

  1.时代性

  美产生于社会实践之中。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地变化。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个不同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审美观。它是一定时期人们审美意识的反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政治、文化等的制约。如就人体美而言,汉代时,崇尚细腰,北魏时以“瘦骨清相”为美,到了唐代则以丰腴为美。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时,下一代就会有自己的、新的美。”

  2.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地理环境、语言、风俗习惯及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其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大不一样,审美观也差别很大。一个民族所推崇的,有时恰是另一个民族所禁忌的。在西方,裸体艺术(如维纳斯雕像)的审美价值有很高的地位,而在东方民族中不一定被欣赏。又如,人们对服饰美的评价,就明显地带有民族的特性:藏族人喜欢黄色的衣服,男子袒露右肩;维吾尔族喜欢戴花边小帽;蒙古族喜欢穿大袍和长靴;朝鲜族妇女喜欢穿白色长裙;非洲妇女喜欢围花布;欧洲白人喜欢穿西装,等等。在日常生活、建筑风格、艺术表现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阶级性

  不同的阶级,由于其经济、政治地位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地位的差别,形成了审美观的阶级差别。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俄国上流社会,美人的标准是四肢纤细,面色苍白,耳朵小;而在普通农民那里,美人的标准是四肢强壮,面色红润。由于审美观的不同,所以“上流社会的女人走入乡间,会给人不愉快的

  请收藏:https://m.mzyh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