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9风向所倾_凰涅天下(GL)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根据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特色,而判定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城市。可是反过来看,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中国古代城市的特色判定西欧中世纪没有城市。

  争论的症结在于定义过于狭窄。

  什么是城市?这个问题如果不首先解决,那么对城市化的任何研究都将是无源之水。

  在赵冈先生的研究中所采纳的城市定义是:凡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而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者列为城市。这个标准的来源是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之所以允许城市中存在不超过50%的农业人口,是因为城市离不开农业与粮食,在古代中国尤甚。

  给出了定义之后,还需要根据城市的性质做一个二分法。中国的城市很早以前就已经分化为明显的两大类,一类是行政区划的治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凰涅天下(GL)最新章节409风向所倾,网址:,另一类则是基于经济因素而自然形成的市镇,前者可以成为城郡,后者就直接成为市镇,两个系统的总合,成为城市。

  2、战国的城市

  从前面的数据已经可以看出,战国时的城市化率就已经高达15.9%,这是如何出现的呢?为了进行解释,我们需要从西周讲起。

  西周时期的国鄙之分非常严厉,之所以有这个划分,是因为西周的建国是以小邦征服大邦,因而不可能采取高压统治的措施,只好施行怀柔政策。

  具体做法就是将周的部众分成若干股,加上殷朝移民中臣服后表现忠诚可信的氏族,分派到各地,建立军事据点,进行武装殖民。

  各武装殖民单位到达指定的辖区后,便选择一个条件优良的聚居点,全单位人员聚集在一起,并筑城郭、挖壕沟,营造防御工事,形成城市。城中居民称为:国人,城郭外散居的是原住民及其他被征服之人民,称为野人或鄙人。

  武装殖民集团中依然有一部分人务农以提供粮食,从而使得城市居民并不完全脱离农业,城中居住的有部分是农民;第二,国鄙之分及“野人”的自由属性也为战国时期的高城市化率埋下了伏笔。

  到了战国时期,国鄙之分已然趋于消失。城乡居民可以自由交流,人民可以自由择业,国野开始争民。

  《孟子﹒万章篇》对此有记载: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这样,城乡从严格对立转变为融合一体。虽然如此,周朝城郡作为行政中枢的政治性并未消失,在以后的两千多年,这些城郡始终是省级或地方级行政官署的所在地及治所。

  赵冈先生根据各种史料进行归纳,得到战国时期的城市和数量如下:(1)大型城市15座: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以上。总面积204.3平方公

  请收藏:https://m.mzyh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