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55章 稷下论学(十四)_凰涅天下(GL)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名可秀讲完夫妇之道后,就将“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一句阐发得相当清楚了。

  她接着讲下一句,《中庸》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庸》的“中”,是读四声。孔子是鲁国人,子思当然也是鲁国人,鲁国人常讲“中不中?中!”意思就是合不合适?对不对?中不中用?鲁国人对某一件事,某一个物事,认为是对了,便说是“中”()。

  所以,《中庸》的“中”,不是二程讲的“不偏为之中”,这样的理解太片面。

  准确、简单地概括,“中、庸”就是合适、中用,也即:有分寸,中用。

  天下事如果都做到了有分寸、中用,那天下就达到和谐了——人的私欲没有泛滥,因为有分寸;违法犯罪的人少了,因为行事有分寸;国家之间也没有战争了,因为国内没有苛政,国家之间的利益争端也有了分寸;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有度了,因为伐木、拓荒、圩田、开矿等都有分寸。

  故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是根本的道体。

  得了“中”之后,还要“庸”,即“用”。不用,何必修“中”这个大本呢?

  那么,怎么用呢?

  也是“发而皆中节”。

  名可秀道,我们说修心养性,那是不是不能发怒啊?——遇到坏人做恶事能不怒吗?遇到官员贪污能不怒吗?遇到国家被侵略能不怒吗?这种怒,要多怒几下,天底下就少了许多坏事。所以,修心不是讲不怒,而是要“用”,恰到时候的怒。随时随地、不讲对错地对人发怒,那就不对了。

  所以,“中庸”的“用”,是要用得恰到时候。

  再讲“喜怒哀乐”,这是人的情绪。修道讲定心,定心是讲守静。但守静不是不动心,不动情。人是有情的,只要“发乎情,止乎于礼义”,“知止而后有定”,便能做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了。懂医道的都知道,喜则伤心而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这就是情绪发得过度了。偶尔过度一下也无妨,但经常如此,那就伤身了,久之必病,甚至损寿。

  台下就有官员学者想起前任刑部参政范宗尹,才及四十岁就因病而逝,私下有传他是气怒郁积过度而死。这传闻应该没错。但是想一想与卫希颜做对的那些朝中大臣,朱震、胡安国等都是年过花甲寿终正寝,偏偏这位范参政气量狭小,这不,气怒郁积,伤身了吧,没命了吧。这就是修心养性不到家呀,中庸学得不好——几位大宋高官心里感叹。

  名可秀道,“中庸”的“用”,是要用得适度,也即是讲要有分寸。

  做到了“中”和“用”,就实现了《中庸》所说的:“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所以,“中、庸”,就

  请收藏:https://m.mzyh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