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并没有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迥异而反目为仇。所以,过去把这场争论说成两种敌对思想体系不可调和的大搏斗,无疑是夸大了。”

  至于论争的结果,有人认为,这场争论促进了李大钊等人更切实地把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深入了解和逐步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这对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推动人们进一步探索如何改造中国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如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就写道:我们“把这个那个的主义,拿来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用环境的变化”。因此,“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这无疑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他还承认:“我们最近发表的言论,偏于纸上空谈的多,涉及实际问题的少。以后誓向实际的方面去作。”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一个多月后,李大钊发表《北京市民应该要求的新生活》一文,就改良北京市民生活问题列出20条意见。这些意见都是关系到市民日常生活的市政问题,如税收、房租、图书馆、夜校、公园、医院、孤儿院、恤老院、汽车、电车、浴所、食堂、公厕、电灯、电话、市区规划等,均一一列出,力主逐项改良。

  文章最后还说:“此外应加改良的事,必然还有许多,今天我只想起这些,其余的还要我们大家去想”。可见,他对胡适提出的“多研究些问题”的主张并不完全排斥,而是颇为赞许的。

  1922年1月创办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驱》的《发刊词》便有感于“近一二年来的言论界,……大家都在纸上空谈不着边际的主义,并毫无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因而认为必须反对“不谙实际的传播一种高调的主张”。这份《发刊词》最后还宣布:“本刊的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其中明显反映出对研究实际问题的重视。

  1924年,《中国青年》亦发表文章表示应“少发些抽象的哲理高论,多注重于具体的实际问题”,并指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这句话,虽未免有些人觉得不满,然而我们从一种的主义上去切实的研究民众研究现实,总是应该的。”这也表明,或许,“问题与主义”之争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而陈独秀在1920年的几篇文章中就写道:“与其高谈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不如去做劳动者教育和解放底实际运动;与其空谈

  请收藏:https://m.mzyh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