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9年,苏雪林在北平女高师求学时,胡适曾授其《中国文学史》(上)一年。苏自言,她那时生性羞怯,从不敢执卷到胡先生讲桌前请教书中疑义,更不敢趋访。当胡适在班上说他写的为呼吁尊重女权、主张男女平等的《李超传》比《史记》中的《汉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还要有价值时,“吓得我们舌挢而不能下”,以为此说是“荒天下之大唐”。后见胡文刊世,女子要求继遗产权不绝,宪法为之修,方有所悟。胡适诸人创办的《新青年》《新潮》,“列举旧礼教之害,则颇惬我心”,遂敬意大增,由钦敬到崇拜。

  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当校长时,苏雪林与冯沅君同去拜访,胡适让太太以徽饼招待。胡适说此饼是徽人外出艰难谋生奋斗的标志。苏雪林将此次造访撰文刊于报端。后胡适将己著和主编的《努力周报》以及《独立评论》源源寄赠她,关系日近。

  鲁迅对胡适多有指责,她这一次对鲁迅大兴讨伐之师,是不是为胡适打抱不平呢?这个可能性应该是有的,给胡适写信是不是在邀功呢?

  只是此时,胡适人还在美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鲁迅与胡适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两人,都生于内忧外患的十九世纪末期。

  鲁迅生于1881年,胡适生于1891年,两人岁数之差刚好十年。

  他们都在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长大。鲁迅早年饱尝了家道中落,寄人篱下,遭人白眼的种种辛酸苦辣。他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人间的世态炎凉,煎熬着鲁迅敏锐而早熟的心灵。胡适虽然天性欢娱,但他早年同样也领略了逼债者纷至沓来,挤破家门,母亲穷于应付的窘迫遭遇。他本人在《四十自述》中就详尽地记述过这一难堪的境况。

  鲁迅的母亲是乡下人,胡适的母亲也是乡下人。她们身上,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农村妇女最可贵的品质:善良、坚韧、高远、从容。也许,鲁迅与胡适的精神气质,血液中流淌着母亲的遗传密码。鲁迅是周家的长子,胡适是母亲的独生子。

  鲁迅十五岁丧父,胡适三岁半成了孤儿。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孤儿寡母”现象——由寡母抚养的孩子,往往更有理想,更有出息,更能成就一番事业,古代孔子、孟子、岳飞堪称代表,鲁迅与胡适的出现,同样亦可是证明。

  他们是那个时代学者型思想大师的代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学术名著,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亦是一部学术名著;鲁迅的《嵇康集》校释缜密谨严,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翔实新颖。鲁迅的杂文,犀利而深刻;胡适的政

  请收藏:https://m.mzyh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