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七十一章 诗的背后_重生东汉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彪见了杨赐最近极难得一见的笑容,心中亦是一宽,道:“郭潜阳尚着人随信送来了十几大车珍惜药材,因有天子做主,儿子便都收下了。”

  杨赐笑道:“郭潜阳富甲天下,听说还有善财童子的美称,老夫要他几车药材,亦吃不穷他。”随即沉吟了半晌,方道:“只是他这首诗,却实在是好大一份礼啊。”

  杨彪忙问其故,杨赐道:“这首诗不过区区二十八言,看似咏的是竹石,遣词生动,语言简单,却又执着而有力。这是借着咏颂竹石,来吹捧老头子,让我多活几天。哈哈,这个小郭斌,实在是有趣得紧。”

  杨彪听了,心下恍然。郭斌此诗,既是说竹石,却又并非单是说竹石,老爷子辅翼先帝与当今天子两朝,前半生因颇多顾忌,对于大将军梁冀的示好颇不以为意。直到当今天子登基,他方真的于仕途上有所进益。

  然而老爷子本便是宁折不弯的性子,许多时候,便是对着天子也颇不给他留面子。可要说当今天子真正的心腹重臣,还是他的三位师长。

  刘宽是高祖的十五世孙,虽博学多才,却终因身份所限,于士林中声望颇不甚高。而张济虽也是豫州汝南大族,其曾祖张酺,更是官至三公,可毕竟年代太过久远,张家久不在中枢,实力大不如前。当然这个张济,绝不是后世极出名的那个妻子被曹操强纳的张绣的叔父。

  而杨家则是世代高官,弘农杨氏名震天下。从杨彪的曾祖父杨震开始,到其祖父杨秉,再到父亲杨赐,均位列三公。几十年来因其举荐和提拔得任高官之人,不可胜数,亲信故旧遍布天下。若再加上必将位列三公的杨彪自己,弘农杨氏也是妥妥的所谓“四世三公”。

  弘农杨氏,是杨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汉丞相杨敞。到了东汉朝,亦是秉持诗书传家的祖训。杨家自杨震起便以正直而称于朝中,而杨震更是被一众儒生称为“关西孔子”。杨震德行高至,所谓“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典故,便是来自此人。

  或许是家族传统,当年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而杨秉年轻时研习家业,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四十多岁时,才接受司空征辟。杨赐年轻时也是努力研习儒学,常隐居教授弟子,不应州郡礼命。后为权倾一时的大将军梁冀强行征辟。

  正是这种不慕荣华、沉下心来研究儒学的厚重家风,使得杨家在中原士人中有极高的声望,而杨家又是世代以诗书传家,因此在中原地区,弘农杨氏的影响力与汝南袁家是难分伯仲的。而这,正是刚刚继任天子之位不久的刘宏,极迫切需要的。

  况且此时宦官弄权,挑起了党锢之祸,使得天下士人与天子的关系极不和睦。此时的刘宏

  请收藏:https://m.mzyh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