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七十八章 教育(三)_重生东汉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才能降低农业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只有更多的人脱离土地的限制,倒向朝廷一方而成为编户齐民,豪门地主对人的掌控力才会减弱,政府与豪门地主的力量对比才会彻底扭转,人们的眼光才能更加开阔,生活水平才能

  更加提高,经济形态才能逐渐转变,最终人们的生活形态也才能发生质的变化。

  然而,想要实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其根本则在教育。因为郭斌毕竟只是个高中毕业生,他的知识量是很有限的,可以说如今的他确实可以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上提出高屋建瓴的指导性意见,可若让他参与到具体的科研项目中,他不会比此时一个普通的研究员做得更好,因为他的知识储备已经基本被榨干拿尽了。

  打个比方,他知道蒸汽机是瓦特看到烧开的茶壶引发的灵感,却不知道蒸汽机的设计图纸,也没有自主设计的本事;他知道内燃机是通过使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并将其放出的热能直接转换为动力的机器,却不知道怎样制作内燃机;他知道内燃机燃烧的是汽油或是柴油,也知道汽油与柴油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却不知道提炼的具体工序。

  郭斌明白,想要如上帝一般拿出一张张设计图纸,将二十一世纪的高科技产品搬到汉朝来,那是痴心妄想。想要获得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最根本的还是通过制度的设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懂科学的年轻人出来,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马钧发明缝纫机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当初就是郭斌提出一个构想,然后马钧将原理摸清后,通过一次次试验将其变为现实,并实现了量产。

  直至若干年后,早已从宰辅位子上退下来在家中颐养天年的陈群,在被报社记者问及这次小范围会议的时候,抚着早已被皱纹与老年斑占领的额头沉默了许久,说了下面这番话:“主公目光如炬,高屋建瓴,行事往往举重若轻。每每涉及到民生大事,却又总是小心翼翼,慎之又慎。当是时,我年方十六,主公与几位先生的谆谆教诲却是言犹在耳。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主公说出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主公还说,教育和教育的改革,是关乎国计民生、民族兴亡的大事,教育断然不能成为盈利的手段。当时我尚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直到过了十几年,我也主掌方面之后,才能真正明白主公这句话的深意。”

  记者是这样描述采访时的场景的:“当说到太祖时,这位执掌中枢逾二十年的老者抑制不住地浑身颤抖,那张写满了为整个国家与民族鞠躬尽瘁故事的满是皱纹的脸上,也绽放出了少有的似少年人般的光泽,那原本浑浊却

  请收藏:https://m.mzyh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