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一十八章 仿造成功_我收藏家身份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都耐人寻味。明末清初的炉有拙朴的厚重感。雍正时期的炉线条柔和,而乾隆时的精炉工艺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

  晚晴和民国时期仿造的,品质比较差,没什么好说的。

  你这一件,除了没有历史的厚重感外,是我看到最接近真正的大明宣德炉的仿造品。

  你们也知道,宣德炉一直都有市场,否则不会从古到今都在仿造。所以,你仿造的这件,自然也就有人喜欢,可以生产。”赵老点评道。

  他建议,方醒最好打上一个标志,相当于商标的存在。

  这么一来,就说明这件宣德炉是他生产的,否则会招来麻烦的。

  仿古的青铜器、瓷器等,政府是支持的。但是,必须你的产品不能跟真正的文物混淆在一起,否则就会被判定为造假。

  而有自己的标志,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明白,我知道怎么做的。”方醒点头。

  赵老想了想:“看来,真正的古法制造宣德炉的配方真被你得到。你既然要搞这个产业,我给你介绍个业务,你自己去谈。谈妥后,肯定是一个大订单。”

  “如此,多谢赵老啦!”方醒大喜,抱拳说道。

  随后,那只仿造的宣德炉被其他人传阅欣赏。

  赵老将目光转移到那块墨锭上,再次惊讶:“这是李廷圭墨?”

  李廷圭,是“文房四宝“中“墨“中至宝“徽墨“的宗师、发明者。

  唐代的制墨能手奚超因墨做得好,唐后主还赐奚超姓李,因此奚超的儿子叫李廷圭,后因战乱全家迁到安徽歙县避难。

  李廷圭继承父业,制墨手艺更高一筹。李廷圭墨以松烟、珍珠、龙脑、白檀、鱼胶为原料,制成的墨坚如玉,宫中用来画眉毛。到明代李廷圭墨贵如珍宝。

  这种宝墨,同样是自古至今都在仿造。

  “嗯!这是我按照古书上的介绍搞出来,跟真正的李廷圭墨区别有多大,我自己心里也没底,所以找赵老你们帮忙瞧瞧。”

  赵老的惊呼,引来其他人的侧目。

  大家开始对这块雕琢精致的墨锭进行鉴定。

  其实,真正的李廷圭墨,现在没有人知道是怎么样的,毕竟唐朝末年的名墨,早就没有参考物。大家只能靠着文献上的一些记载,进行分析。

  良久,赵老放下那块墨锭,苦笑道:“具体跟真正的李廷圭墨有多大差别,我们也不太清楚。不过,有一点很明确。这块仿古墨做得非常好,质量高,简直就是艺术品。

  这样,你帮我仿造五十块,弄成五套,一块我给五千元。”

  赵老当场下了订单。一块就五千元,五十块可就是二十五万。

  他可不是为了照顾方醒的生意,而是真的喜欢这种仿古名墨,他打算弄一点自己用,以及收藏。

  在场其他人,好多都是有眼光的,也纷纷下订单。

  这么一会,方醒就拿到了上百万的订单,这产品可以做了。

  这价格,有点超出方醒的预料。原本打算,一块定价两三千元就好,没想到赵老直接给五千。

  “感谢大家捧场!”

  请收藏:https://m.mzyh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