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21章苏离给出的解释二_异界浩然正气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苏离看到几人记录完毕,这才接着说:“接下来,老师给你们说一下《中庸》的思想体系。”

  “《中庸》所论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恒常的道理,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论中和,探讨致中和的方法。

  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教育,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

  《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貌似为“性、道、教”先下了定义,而实质是为《中庸》一书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认为自然授予人的本质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道,修养本真善性就是教。道实质是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处理天、人大小事务的无声、无息、无味、无色的一以贯之的自然法则。

  道即率性,率性就是自然、平常,平常之理即常规常理,自然的常规常理就是中,就是和。

  《中庸》一书认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对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中和之道修养自己就是中庸。

  就《中庸》一书而论,可知中庸既是最高的大道境界,也是处理问题的最正确的思想方法。

  《中庸》指出,用中和之道处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举,而是时时、事事、处处都能自然符合中和之道,这才叫做中庸。舜能做到了“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并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只有颜回式的贤人才能“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即使能均平天下、能辞却爵禄、能蹈白刃的人,也不等于能做到中庸。此三件大难之事,经过一时的努力,也可以成功。而中庸是时时自然地循行常理常道,凡事居于不偏,恒行天道。乍看无大难,但非终身修行中和大道而达精熟者、无丝毫私欲者,均不能大道中庸。此即圣贤所以为圣贤之依据。中庸指导下的做人之道、做人准则,是至强至刚之大道,并非柔弱之道,“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中庸》指出“道不远人”,要在笃行不移。中庸之道广大而隐微,普通百姓只要由衷修行亦可有所成就,但深入修养,即使圣贤亦有所不能之处。

  道可大可小,大到天下装不下,小到不可分,既适合百姓所用,又适合圣贤所修。

  道本为常人办常事所行常理,如脱离常理而求道,则为空道,则为不合实际之道。

  而修道之则就在常理常事之中,《中庸》引用《诗经·豳风·伐柯》诗句,说明用中庸的楷模就

  第321章苏离给出的解释二(第1/3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在心中,就在身边,可是学起来还差得远,这是很自然的事。

  所以修养中庸之道,执行中庸之道

  请收藏:https://m.mzyh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